2023宝可梦

重磅!车企夸大宣传、诋毁对手,高管隔空引战等将被重点整治

汽车行业乱象有望被遏制!近日,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专项整治行动,聚焦车企夸大和虚假宣传、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问题。同时,汽车行业网络水军、“黑公关”、“黑嘴”等,也是此次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重点关注对象。

事关汽车行业健康发展,这一轮专项整治行动会有多大成效?

重磅!车企夸大宣传、诋毁对手,高管隔空引战等将被重点整治

1

车企夸大、虚假宣传,消费者苦其久矣

俗话说,酒香也怕巷子深。车企为旗下车型打广告无可厚非,营销宣传是正常的推广步骤。不过,车企营销有逐步变味的迹象,甚至形成了虚假宣传,误导了消费者。

特别是价格欺诈、订单数量夸大、汽车性能虚假宣传等行为,有愈演愈烈的情况。就以价格欺诈为例,部分车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到店看车,实际上店端无此优惠价或者不出售低价车。以及车企公布订单数量,已经到达“癫狂”状态。上市1小时、24小时、一周订单量越发膨胀,“小定”、“大定”超XX万台,直到终端销量出炉,才知道裸泳的是谁!

重磅!车企夸大宣传、诋毁对手,高管隔空引战等将被重点整治

还有部分车企热衷于发布虚假销量数据、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,也容易误导消费者。一种很常见的情况,就是车企发布旗下车型销量数据前会冠以诸多头衔,例如“XX万XXSUV”销量冠军,在限定范围内实现销量领先。

另外汽车性能也是车企虚假宣传的重灾区,包括动力性能、发动机热效率、纯电续航里程、综合续航里程、风阻系数等等。类似于“一箱油能跑2000公里”,存在夸大和虚假宣传,实际上达不到其实验室数据,主要目的是为欺骗消费者,突出其技术实力。

正是车企的夸大和虚假宣传,导致不少消费者在购车前都进入了厂商精心设定的“圈套”,直到购车后才发现真相。但是,汽车作为大件消费品,很多家庭需要花费多年积蓄才能买到一台心仪的车。轱辘哥认为,持续的虚假宣传,损害的既是车企的品牌力,也让消费者蒙受巨大的损失,重拳出击整治乱象很有必要。

2

恶意攻击对手?劣币或驱逐良币

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,车企间“明争暗斗”的现象愈发突出,攻击对手成为常态。尤其是品牌旗下的重磅新车上市前后,一系列恶意攻击竞争车型、诋毁品牌的做法层出不穷。还有部分车企高管高调下场,表面上是在打造鲜明的个人IP,实际是进一步在车主群、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引战。

重磅!车企夸大宣传、诋毁对手,高管隔空引战等将被重点整治

显然,这种刻意引导车主、品牌“粉丝”掀起骂战,煽动网民情绪的做法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。特别是在负面舆论下,汽车品牌很容易遭受大规模的恶意抹黑,连带着汽车高管也会遭遇人身攻击等。

因此,本轮汽车行业网络专项整治行动,将瞄准恶意诋毁攻击问题。“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,抹黑企业声誉或者商品声誉……联动发布涉汽车企业及企业家的虚假、负面信息”等行为将会重点整治。

当车企不是将重点放在提升品牌力、产品力上,而是聚焦在抹黑对手,意味着路已走偏!如果劣币驱逐良币,吃亏的还是消费者。而车企也会因丧失核心竞争力,最终自食恶果。

3

与其恶战,不如回归主题

借助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东风,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崛起,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非比寻常的激烈竞争。诋毁竞争对手,隔空引发骂战,大打价格战等做法层出不穷,中国车企犹如困在斗兽场。导致汽车行业环境愈发恶劣,盈利变得更加困难。

尤其是近期一众车企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,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品牌,在利润层面都难以与丰田这样的跨国车企媲美。一家丰田,是中国十几个车企的车企盈利总和,现实很骨感!

中国车企之间的暗战始终没有停歇,却对人才不够重视,对产品没有敬畏之心,没有做百年老店的觉悟。长此以往,中国车企与外国车企的差距将不断拉大。要知道,盈利才是一家车企生存下去的根本。相较之下,丰田的做法是专注于优化制造成本、实现规模化效应,提升技术换取品牌溢价。

重磅!车企夸大宣传、诋毁对手,高管隔空引战等将被重点整治

如果需要花费过多的心血用来对付恶意的竞争,必然会严重拖累中国车企的发展进程,显然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有利于车企做大做强。但同时,车企也要关注来自网络的用户声音,对于产品、品牌的良好建议要“听劝”,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,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。至于消费者,也要警惕成为车企和网络水军的“嘴替”,保持理智,以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。


(责任编辑:土豆先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