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宝可梦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常在江湖飘,哪能不挨刀,但对小米汽车来说,最近挨得的刀有点多。前不久,成都一辆小米SU7发生碰撞后起火,现场多名路人参与救援,却无法从外部打开车门,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广泛关注,小米的公关应对策略也成为舆论焦点。

“沉默”数天后,雷军终于站出来,没在微博,选了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。他在大会上公开呼吁:全行业应共同抵制网络水军与“黑公关”。他指出,当前汽车竞争不应陷入零和博弈,而应回归技术本源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雷军的此番言论,也基本可以视作小米公关团队苦思冥想数天之后,交出来的应对方案,虽然还不足以让小米的负面舆论消失,但已经是当下困境之中的最优解法。

抛开黑公关和水军事件(这些情况我们无法详细了解,只待相关部门披露),小米暴露的问题实在是不少。不管是此次碰撞后车门打不开,还是小米SU7开启智驾出现车祸、以及碳纤维前舱盖深陷虚假宣传质疑,都暴露它的不足。

也就是说,一个巴掌拍不响,小米在面对诸多负面新闻时,不能一味地将责任都推给黑公关,而需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。不仅仅是小米汽车,其他的车企也一样,千万不要车辆有什么负面新闻,立刻就甩锅黑公关,“总有刁民想害朕”,不是一个好习惯。

1

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

在今年3月份,安徽发生了导致3人死亡的事故,没过半年,小米汽车在10月13号又在成都出事。这两起事故的共同点是:车辆碰撞之后迅速起火燃烧,车门不能打开,救援者无法从车外施救。

关于小米汽车车门、电池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可靠性再一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雷军在这次公开表达中,对于这种车辆门锁为何无法打开并未具体回应,更没有直面回应安全设计等问题,而是直接把锅统统都甩给了“黑暗”势力,从而把小米自身也塑造成了一个“受害者”的角色。虽然这样的公关套路并不算先进,但对于小米汽车而言,这种做法既可以维护车主群体的面子和里子,又能够避免陷入更严重的舆论踩踏之中。

那么,小米汽车事件,背后到底有没有黑公关?

肯定有。因为你有竞争对手,在这个时候,“推”你一把,太正常不过了。更何况,小米目前就是“当红炸子鸡”,网友点评你,就能从平台获取更多流量,越多的人通过“黑”你获取了流量,就会吸引更多人的跟进,平台就会给更多流量。

2

安全问题,不能只甩锅给“黑公关”

不可否认,黑公关抹黑企业的行为,为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,这也是车企对黑公关深恶痛绝的根本原因。但“有人黑我”是外因,“我到底有没有问题”是内因,不能只盯着外因,就像情侣吵架,都是对方的问题,这事永远无法解决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事实上,在轱辘哥看来,很多品牌一旦出现负面,就把责任归咎于所谓的“水军”抹黑,本质上就是逃避责任,或者是混淆视听,让消费者产生误判。这种万事归“黑公关”的做派,真心不值得提倡。

个别车企老是渲染被“黑公关”攻击的苦大仇深的形象,不仅会蒙蔽消费者和用户,也会让品牌自身的内部人员产生错觉。不管车辆有什么样负面新闻,都是对方“水军”抹黑所致,产品本身是不可能存在问题的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其实在小米汽车发展的过程中,雷军以流量为武器,制造一个又一个热点话题,在为小米省下大量广告费的同时,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认同小米造车理念的忠实用户。但流量本是把双刃剑,一面让小米享受到了极为丰厚的红利,另一面则放大小米的问题,容易引发口碑的崩塌和信任危机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聊到最后,黑公关和网络水军会消失吗?虽然中国车企集体出手,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很难消失。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冲突,黑公关和网络水军依旧有生存的土壤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面对不友好的舆论战,车企应对黑公关最好的方式还是:做好产品,宣传时聚焦产品,有一说一。

行业丨小米汽车陷入安全争议漩涡,不能全赖“黑公关”

每次出问题,车企都第一时间出来表达自己被“黑”的委屈,顺便通报一下官方反“黑”行动进展,给人一种每个汽车品牌都是“受害者”的感觉。“黑公关论”或许能制造一时的舆论噪音,但救不了一个拒绝直面现实的企业。小米汽车若想重获尊重,除了痛骂黑公关之外,小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

(责任编辑:土豆先生)